——谈谈怎样引导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南海市里水镇里水小学 郭建兵
摘要:《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等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觉的探究行为。
关键词:探究 学习 发现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机会和必要的有效指导,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小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那么,《科学》课中如何开展“小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呢?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来源于生活,培养兴趣,保持探究活动的研究性。
我们第一步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探究兴趣来了,那么探究才能成为真实生活的再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的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使探究成为他们自身发展需要。新课标指出:“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等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觉的探究行为。因此,科学课教师要善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如学校蔬菜基地中有许多蜗牛,学生经常在课余捉蜗牛玩。我就选取了这个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蜗牛来组织探究活动。我们到野外去寻访蜗牛,了解它的生活环境;我们饲养蜗牛,探究它的生活习性;我们写观察日记、上《百科全书》、因特网查找资料。如一个学生带来一只没有硬壳、不知名的“蜗牛”,大家立刻开展了讨论:有的说:“它没有壳是因为它还小,叫小蜗牛吧。”有的说:“不对,小蜗牛也有壳的,只不过壳小一点,我看有些像蚂蝗,就叫它蚂蝗蜗牛。”还有的说:“暂时叫它无壳蜗牛。”…… 老师指出,这也是蜗牛,至于为什么没有壳,请同学们到《百科全书》、因特网中去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结果大家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蛞蝓”,并且培养了学生查找、收集信息的素养。
二、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性。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进行,要鼓励学生亲力亲为,自主参与。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体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达到动手动脑学科学。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亲历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制作乃至科学创新活动等。如让学生养蚕、种菜,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中探究昆虫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科学技能。我在指导学生养太阳花的活动中组织他们人人动手种植、观察、写日记,人人研究太阳花扦插时用头部一段和中间一段进行扦插的成活情况比较,研究将太阳花异色花授粉培育新品种,通过这些科学研究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科学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这样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能够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必然要全力以赴,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种种条件,解决困难,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 尊重学生个性,保持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科学课的结论有时也不是惟一的,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努力实现教学开放。像蜗牛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讨论中,有的学生就讲:“我爸爸在农药店里买来防治蜗牛吃青菜的药粉,撒在菜叶上,把蜗牛毒死,说明蜗牛对农作物有害,要消灭它。”可是,另一个学生讲:“我在《小学生天地》里看到有一个蜗牛养殖场,他们养出来的蜗牛可以做菜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像这种探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因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同时也说明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儿童能发挥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创造着课程,应当得到开发和保护。
四、及时反思评价,保持探究活动的持续性。
《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得更快,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地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
总之,探究一方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得学生能在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环境下,动手做实验,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为成为未来的真正的科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