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容桂南区小学 杨 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因此小学阶段科学课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让他们觉得科学其实离我们可以很近很近,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思考、探索的习惯。早些、再早些,在学生心灵上播下科学的种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只注意到科学课本身,而忽略了课后,以至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科学就是科学课上的事,课后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爱上科学,首当其冲就是要让科学贴近学生,且要从课堂内外两方面着手。
一、课堂内——让科学变“活”
学生与老师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课堂上40分钟。身为老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40分钟,每一节课,都要能够使学生产生愿意学,并盼望着上下节课的效应。
1、让气氛“活”起来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在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就目前教育现状来看,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课老师,科学课基本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由于没有相关专业基础,再加上教材上都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和很少的文字,这让上过科学课的老师都觉得科学课并不好上,甚至感到非常“头疼”。在课堂上,学生方面更是问题百出,有不带课本的,有忘带材料的,有上课不专心的,不遵守纪律的……以上种种,导致老师们在科学课上往往进行“填鸭式”教学,也不管学生懂不懂,感不感兴趣,一节课下来只顾着自己在上面讲,该做记录时就写出来让学生抄,只要见到学生不遵守纪律就大发雷霆,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古人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最开始教师应重视创设和谐的气氛:一个笑容、一束目光、一声问候、一份关心,都能使课堂先“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少灌输、多活动。教师还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和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应多给予鼓励,少些批评,使他们兴趣不减。教师要带着激活的意识,去组织课堂教学,让气氛活跃起来,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得到提高。
2、让教材“活”起来
我们的科学教材都是一些简单的图片,以及很少的文字,教师要适时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死”的教材变“活”。且多媒体还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着课程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时都可以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
在学习《地球、太阳和月球》这一部分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是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图片却不多,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地球的神奇和美丽,并近距离“接触”太阳和月球,从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除了根据课程需要展示多媒体,我还经常每节课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或有疑问的问题,再直接通过网络去寻找答案,例如有一次学生想了解日食,我就播放日食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图片,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对每一次科学课充满期待。
3、让学生“活”起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活动”起来,实现眼、耳、口、手、脑的“全方位”接受。
可现在许多教师为了更好的驾御课堂,许多探究活动更多只是教师单方面去完成或让学生自己回家完成,在缺少集体探究的氛围中,效果并不显着,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活”起来。
在教学《电路的研究》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中:开关加在哪里?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做些尝试,看看能有几种摆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探究和小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课堂外——让科学贴近生活
生活是更广阔的课堂,一节科学课只能完成一个环节的探究活动,更多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去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探究的兴趣由课堂引向生活。
1、多布置——科学游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它集自由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让科学教育寓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的认识。学生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的主体意识强,探索、求知精神才容易得到培养。
我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一次简单却有趣的科学游戏,如在准备上《常见的力》前我让学生做:打不湿的手帕。活动过程: 1)先在脸盆里放入半盆水,再把手帕揉成团儿放在杯子底部;2)杯口向下放入盆中;3)过一会儿,再把杯子拿出;4)瞧,拿出来的手帕是干的。
学生每次对于科学游戏都非常感兴趣,在做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这就会引起学生回到班级里进行讨论和探究,班级中不仅形成很好的氛围,且能让科学常常贴近学生,最后上课前才由老师解谜科学原理:杯子里除了手帕外,还充满了空气,当杯子垂直插入水中,由于杯子里空气压力的存在,会阻止水进入杯中,手帕也就被打湿。讲解完后再开始上《常见的力》,学生更会全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2、多组织——深入生活
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科学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
在教学《月球》中月相的变化时,我让学生每天晚上都对月亮进行观测,并记录月相的变化,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学生会惊讶的发现离我们很近的月亮原来每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回到学校还会相互交流,通过学生的观察最后由他们自己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时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一株植物的顶端往下观察,观察校园里、公路旁树木和小草的枝叶,有条件的可用相机拍摄下来,并组织同学共同讨论植物叶片排列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里到生活中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3、多设置——成果展台
科学课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发展学生个性。教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教室里设置一个专用的成果展台,将课上课下学生的实验成果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陈列出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尽情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种子和幼苗》这一课中让学生在透明的塑料杯里放一圈吸水纸,然后装入一些土壤,将各自的种子塞到吸水纸和杯壁之间距杯口较近处。每天往杯子里淋一些水,让土壤保持湿润。连续观察数天,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各自的种子,学生都会精心呵护,并且一有时间就会去观察,相互对比,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
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从课堂内外两方面着手,多些鼓励,让学生热情高涨;多些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多些创新,让新事物激发学生兴趣。只有让科学贴近学生,学生才更容易爱上科学,只有把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这样科学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灵里生根、发芽。